“三江大讲堂”系列学术报告——南加州大学教授张砺博士与陶慧中博士

发布者:邱振清发布时间:2018-04-24浏览次数:1395

 

423日下午,南加州大学Zilkha神经遗传学研究院教授张砺博士、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细胞与神经生物学系教授陶慧中博士为生命科学研究院师生带来了两场名为”Neural Circuits Underlying Sensory Behaviors”  “Modulation of Defense Behaviors by Zona Incerta” 的前沿科技讲座。此次讲座属于我校“三江大讲堂”学术报告系列。

讲座中,张砺教授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听觉神经环路的研究背景,然后围绕脑中内嗅皮层如何受声音信号激活的问题,从病毒稀疏标记技术开始,到新型听觉神经环路的图谱鉴定,再到新环路功能的探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对脑神经环路的基本理论、病毒标记工具优化以及应用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介绍。张砺教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了他多年来对生物学研究模式的思考,他指出如今的生物学研究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类:1.针对问题提假设的经典模式 2.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出最相关的两个变量,细化其关系的新型研究模式 3.从实验偶尔发现处入手 4. 灵光一现他认为最后两点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作为科研人员应时刻保持着对科研的严谨与敏感,从小处发现大问题,使生物研究更加多元化。

随后,陶慧中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她近年来针大脑中未定带这一脑区与小鼠防御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陶慧中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利用病毒标记技术以及光遗传学行为等新型实验技术逐步证实了“未定带”脑区在小鼠防御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控制未定带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可以调节小鼠的防御行为强度,她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未定带脑区的潜在功能。

张砺教授早期跟随美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先生(现兼任中国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率先开辟了在体全细胞记录的研究方法,发现视顶盖神经元的精细加工功能形成的突触机制,为在突触水平研究中枢神经元信息处理、加工和修饰的机制奠定了方法论,进而发现长时程增强效应可为自然光刺激所诱导和调节,并认为这是发育期神经网络活动依赖性修饰和加工的机制之一。曾荣获科学家和工程师早期成就总统奖、Packard科学技术研究奖学金、AHAF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奖、Seale学者等荣誉称号。


张砺教授在介绍报告内容

陶慧中教授在介绍报告内容

认真听讲的学生们